高二历史第8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第9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麓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8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第9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二.学习目标: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3、知道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4、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英国的光荣革命取得成功1)时间:1688年2)内容: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共同继承英国王位。继位条件是国王必须接受议会事先拟好的《权利法案》。2.标志:通过《权利法案》1)内容:(1)法律的权力高于国王的权力;(2)过去国王拥有的“搁置”法律的权力是非法的;(3)国王未经议会同意,无权征税;(4)在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招募和维持常备军;(5)议会必须选举自由,议会议员拥有言论自由,议会应经常集会。2)影响: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在财政、军事、政治、外交各个方面,国王的权力都受到议会的限制。其中最关键的是,议会控制了财政权力。“国王靠议会生活”成为新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3)意义:《权利法案》从法律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用法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从此,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1.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来指决议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2.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过程1)首相制度的形成(1)时间:18世纪(2)“首相”的产生:18世纪,国王逐渐退出内阁,不再主持内阁会议,英国国王渐渐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内阁会议转而由内阁中的财政大臣主持。主持会议的大臣渐渐获得了“首相”的称号。“首相”地位的演变:一开始,“首相”是一个带有污辱性的字眼,被认为是国王的“男仆”,提名首相的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直到20世纪初,“首相”才正式成为令人尊敬的头衔。(3)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2)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1)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首相辞职:开创者:沃波尔原因:沃波尔任首相20余年,后来因为失去议会的信任而辞职下台。政府集体辞职:原因:沃波尔的后一届首相与国王意见发生分歧,遂率领全体内阁成员辞职。(2)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时间:1783年皮特首相概况:国王任命皮特为首相,下议院多数议员反对国王“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皮特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议会支持。影响:内阁权力逐渐增强。3)国王权力的逐渐削弱表现:(1)国王不再有提名首相的权力;(2)有些内阁大臣还把向国王呈报公文的例行手续视为多余,索性免去了这一麻烦手续。时期:维多利亚女王时期4)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5)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世纪中期思考:<1>在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惯例?①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②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③内阁大臣还把向国王呈报公文的例行手续视为多余,索性免去了这一麻烦手续;④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哪些特点:①国王统而不治;②议会主权至上;③内阁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并对议会负责。(二)议会改革:选举权的逐步扩大1.1832年改革1)背景:(1)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