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等差数列(一)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詹远美[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2.能力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2.教学难点:(1)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2)对等差数列函数特征的理解;(3)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1.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那么什么叫数列?什么是数列的通项公式)从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看成是定义域为N﹡(或它的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的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数列的通项公式是该函数的解析式。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①德国数学家高斯八岁时计算1+2+3+···+100=?时,所用到的数列:1,2,3,4,...,100②姚明刚进NBA一周里每天训练发球的个数依次是:6000,6500,7000,7500,8000,8500,9000③匡威运动鞋(女)的尺码(鞋底长,单位是cm):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数列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对于数列(1),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对于数列(2),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对于数列(3),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发现这些数列有一个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我们把有这一特点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板书课题)。二、新课探究(一)等差数列的定义1、(完善黑体字形成)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上面三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公差依次是,,。你觉得在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时应注意什么?强调:①“从第二项起”(这是为了保证“每一项”都有“前一项”);②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因为“同一个常数”体现了等差数列的基本特征);用心爱心专心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2、等差数列定义的数学表达式(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试一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①9,8,7,6,5,4,……是等差数列吗?②常数列3,3,…,3,…是等差数列吗?③数列1,4,7,11,15,19是等差数列吗?可见,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④若数列满足:,则数列是等差数列吗?(此题易判断错,强调理解定义必须准确,也为后续内容埋下伏笔)(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公式推导—探究活动一如果等差数列首项是,公差是,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如何表示?呢?(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所以:,,,……由此完成填空(学生易归纳填出),得…(*),这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吗?(让学生回答)当时,对(*)式两边均为,即等式也成立,说明(*)式对都成立,因此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至此指出)上面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求更为严密的推导方法。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用心爱心专心将以上个式子相加得(该过程应体现探索)。这种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叫叠加法。2、公式理解通项公式含有这4个量,已知三个量,第4个量就是未知数,通项公式就是方程,解方程就可以求出第4个量。即利用方程的思想“知三可求一”。三、应用与探索例1.已知等差数列18,15,12,9,……--------公式的简单应用①请写出②-279是否是这个数列中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解:①,,;②解得,即是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