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和“<”的用法之我见本文从分析符号“≤”和“<”的用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符号“≤”和“<”的用法就存在着争议,不论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报刊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还在继续,矛盾还没有解决。例如文[1]和文[2]仍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对文[3]一道数学题的证明。这道题是:设对于任意x∈[-1,1]都有≤1,求证:≤8。实际上,能够证明≤7,的最大值等于7。大家对这个证明并不存在争议,故证明过程从略。文[1]和文[2]矛盾的实质是对“≤”和“<”两个符号的含义的理解。前者认为“<”和“=”均成立时才能用“≤”,后者认为“<”和“=”至少有一个成立就可以用“≤”。文[1]从=8不可能成立而断言≤8是假命题。文[2]则认为“由于≤7及7<8知≤8是真命题!”按照文[2]的观点,由于7<100,当然也可以推出“≤100”,还可以推出“≤10000”为真,等等。如果按照文[2]的观点,下面几个例子都要得出错误的结论:(1)求函数的定义域。毋庸置疑,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7},如果按照文[2]的观点,由于7<8,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也可以写成{x|x≤8},还可以写成{x|x≤1000},甚至还可以写成{x|x≤+∞},这岂不是所有函数的定义域都可以写成{x|x≤+∞}了吗?显然这是不行的。(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没有实数根的条件是判别式Δ=b2-4ac<0,按照文[2]的观点也可以写成Δ=b2-4ac≤0。(3)不等式<0的解集本来是,按照文[2]的观点也可以写成{x|1≤x≤2}。(4)我们有时用不等式a<x<b表示开区间(a,b),用不等式a≤x≤b表示闭区间[a,b],既然不等式a<x<b可以写作a≤x≤b,岂不是开区间(a,b)都可以写成闭区间[a,b]了吗?(5)与此类似,还有“±”的用法,例如16的平方根是±4,而16的算术平方根是4,不能写成“±4”。如果认为从“16的算术平方根是4”为真,“16的算术平方根是-4”为假,可以推出“16的算术平方根是±4为真”,那就错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呢?这主要是教材本身的矛盾造成的。现行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28页的练习第1题是:判断命题“2≤3”和“2≤2”的真假,教学参考书中的答案都是真命题。不言而喻,其理由是根据“P或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值表,由命题“2<3”为真及命题“2=3”为假,推出“2≤3”为真。文[2]正是按照这种逻辑法则推出了“≤8”为真。所有与文[2]观点相同的人的法宝就是那张真值表。如前所述,这种做法显然不妥,而按照文[1]的观点则可以避免上面5条所出现的错误。为了解决上面出现的矛盾,首先需要明确“或”的含义。“或”在逻辑上是析取联结词,而在自然语言中“或”是多义的。首先,它作为联结词有两种含义:①可兼或:例如ab=0,即a=0,或b=0,或a=b=0;二者至少有一个发生,不排斥二者都发生情况。②排斥或:例如他的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又如,实数a或是有理数或是无理数,非此即彼,不可兼得,其次,”或”还可以作为非联结词表示近似数.例如,他做这道题需要6分钟或8分钟,即近似数6至8分钟。“析取逻辑联结词是表示可兼或”(着重号是笔者加的)(文[4])。对于“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只有“或”的含义是“可兼或”时,才有“当P或q至少有一个为真时,则P或q为真”;而“或”的含义是“排斥或”时,只有当P或q都为真时,才有P或q为真。但是它与“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也不同。“p且q”为真时,P和q同时为真,而对于“排斥或”,P和q是不能同时为真的。“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只适用于可兼或而不适用于排斥或。因此,在遇到含有“或”的意思的语句时,要分析它是否为可兼或,用排斥或联结的语句不能用“P或q”形式的真值表。用“≤”、“≥”联结的语句都是排斥或,因此,只有在“<”和“=”都成立时“≤”才成立,也就用心爱心专心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是“<”和“=”都成立,才能用“≤”号。(关于“≥”和“>”的用法与此类似)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的条件是判别式Δ≥0,其含义是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Δ=0时=0也有实数根,但对确定的a、b、c,“>”号和“=”是不能同时成立的。又如“当x≥0时lgx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