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动量定理”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动量、冲量、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基础之上,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依托,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抽象法,得出动量定理的实质。它也是进一步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动量定理的导出,以及动量定理的应用。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这将有利于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动量定理”这一节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掌握动量,冲量基本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为此,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现象,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任务分析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②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使用用于变力。③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②通过动量定理的定量讨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②培养学生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能够通过物理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利用旧知识得出新结论,是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把动量定理的导出定为本节教学重点。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以前学习过动能定理,因为动能定理不设计方向。受动能定理的影响,他们普遍会感到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有些困难。所以我们把本节课难点定为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五、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事件1]通过图片,视频,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图片。[事件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视图同学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力对物体作用了一段距离,你有没有想过同时力对物体也作用了一段时间。教师回放,让学生体会,铅球的抛出过程,以及物体下落的过程。确实是力需要作用一段时间此时教师提问: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时候可能有些学生想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能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量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说明]在事件1中,笔者选取了几个力作用力相对较长的例子,与传统的碰撞,打击类例子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不同,笔者认为,采用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更容易让学生体味出力的时间作用效果,再次,笔者选取的这三个例子都是初动量与末动量方向相同的例子,初学者更容易接受,综合以上两点也更容易帮助学生从实际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从而为“动量定理”的导出作准备。(2)建立模型,导出公式[事件3]教师在播放几副视图的时候,让学生近一步观察比较各个实验现象。[事件4]教师引导学生——在抛铅球的过程中,在推冰块的过程中,在物体下落的过程中,物体都要受到合外力的用,这样可以把问题抽象为力F合作用到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上,此图可以投影到屏幕上。[事件5]动量定理的导出——教师引导学生,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力F合作用必定满足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此公式亦投影到屏幕上)再次引导学生:由运动学公式,代入F合=ma并整理得。[教学设计说明]观察日常生活现象,由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物理知识得出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分析公式,突破难点[事件6]师生共同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等式左边为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式右边第一项是物体末状态的动量,第二项是初状态的动量,即等式右面是物体动量的改变量。所以师生达成共识: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这样事件2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即力对时间的作用效果将导致物体动量改变。[事件7]突破难点,再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