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时间;戊戌六君子;德国强占胶洲湾;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2)通过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它的作用,培养学生从事物的表象入手,挖掘历史事件深刻意义的能力;(3)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全面分析问题;(2)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3)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为什么推行新政失败;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感悟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具有爱国进步意义的改良运动;(2)学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知识分子勇于坚持真理,为变法甘于献身的爱国精神;(3)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教学方法】1.让学生自行阅读,并综合给予适当指导和讲述,增进学生对本课的认识;2.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究,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并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概括;3.在课堂中适当进行提问,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1.戊戌变法的背景:(1)时代形势: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2)经济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3)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条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主张。2.维新思潮的兴起:(1)康有为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2)梁启超的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3)谭嗣同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4)严复提倡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法才能救亡。3.康、梁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上书的重大行动——“公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4.百日维新(1898.6.11-9.21):(1)内容:①政治方面:改订律例;裁撤亢员;澄清吏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方面: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工农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③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而皇之;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2)变法的结果失败: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3)失败原因分析:①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②旧势力的力量强大;(悬殊的力量对比是根本原因)③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⑤变法手段单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⑥存在幻想依赖;对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