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本课引言是简单介绍了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共中央的改组、负责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组成。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强调以下两点: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没有气馁,而是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继续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通过中共中央的改组、负责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组成的讲授,指出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第一目,“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我党发动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关于南昌起义,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南昌起义的背景、准备、经过和意义。①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的改组。②准备:负责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组成,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③经过:南昌起义,南下受阻,兵分两路。④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第二目,“土地革命”。南昌起义之后,我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领导了为期十年的土地革命。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军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还要注意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①八七会议:会议的召开、会议的内容、会议的意义。2②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③“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④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第三目,“红军的长征”。由于中央领导人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领红军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关于红军的长征,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以下几个方面:长征的背景、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①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②开始:1934年10月;长征的初期阶段:损失惨重。③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取消其军事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④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本课引言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导入:①基本按照本课引言的写法导入:教师首先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失败的教训,然后介绍中共中央的改组、负责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组成和[历史纵横]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②直接利用现成的历史照片、电影、电视图像资料导入新课。关于“南昌起义”一目的教学。关于南昌起义,首先需要学生根据前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