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失败为主线,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太平天国运动在洪秀全领导下迅速兴起,定都天京,巩固政权,与清对峙,进入全盛时期。第二,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颁布了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由于阶级和环境的局限性,纲领没有实现。第三,太平天国1定都天京后,由于政权迅速封建化,内部统治阶层矛盾尖锐,导致天京变乱,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洪仁玕提出了开创性的《资政新篇》,不符合农民革命的范畴,迫于战争形势,不能实现。太平天国转入后期的防御战,最终失败。本课导言本课导言以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和图片组成,突出反映了太平天国这一领导人的重要作用。分析导言注意洪秀全的个人身份、思想转变的原因、反清准备,从而进入太平天国的学习。“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一目,从背景、兴起和发展三个方面来介绍太平天国运动。①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在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联系上一课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从鸦片走私白银外流的后果、商品输出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把握农民、手工业者近代生活环境的恶化,理解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近代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这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要把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必然性。②太平天国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太平天国的兴起教材主要写了三点: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永安分封诸王,标志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对峙的局面。太平天国的发展教材主要突出两次军事行动:北伐、西征过程和结果。教材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北伐、西征的过程和影响。在学习太平天国走向强盛的过程中要注意太平天国运动的迅速强盛的背景。就太平天国运动的规模看,短短三年,从南到北,席卷半个中国,建立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有力打击了封建统治。在北伐、西征巩固政权方面也取得极大的成就,显现出在中国近代社会农民阶级的极大力量。在太平天国的斗争过程中,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敌人。“《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一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农民阶级几千年来理想蓝图的完全体现,集中的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最能体现农民阶级在近代社会的革命性和局限性。教材首先说明《天朝田亩制度》实施的必然性:是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其次从内容和目的进行说明: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产品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目的。2《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比较完备的建国纲领,也是历史上农民第一次具体提出如何分配土地问题的方案。它集中地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问题上的需求,这就是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的剥削制度,建立理想的大同社会模式。这种制度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说它是农民几千年来的思想结晶。但是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平均主义满足了其要求,但“均贫富,产品归公”的思想又超越了其小私有者的本性,农民失去了拥有土地的意义,所以最终无法实现,成为一种空想。况且,在这种理想蓝图中希望建立的社会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传统封闭经济模式,没有涉及商业的发展。而在太平天国占领的商品经济极其繁荣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推行也不可能实现。教材中[历史纵横]说明了现实生活中太平天国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要求农民交粮纳税,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从近代历史来看,历史没有赋予太平天国运动改朝换代的重任,天朝田亩制度恰恰暴露了农民革命的先天缺陷。《天朝田亩制度》废除了旧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但是不能提出新的土地制度,也不能解决近代农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