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目标(一)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三)把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设想1、帮助学生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同学们,什么是人才,怎样成为人才,是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勤奋努力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放弃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导入新课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人才决不是天生的。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指导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资料王安石(1021---1086)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宋神宗熙宁二年积极推行变法,以舒民困,元丰八年,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王安石的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他的诗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的。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性的为多。这些作品针对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量。王安石的诗和散文一样,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倾向性十分明显,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郁。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不少咏物怀古的诗篇,也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晚年罢相隐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教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并注意对诗歌艺术的锤炼。名作很多,如〈船泊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小诗,新颖别致,炼字炼句妥贴自然,艺术上确实比早年成熟了,但往年诗中洋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文学常识积累溢的那种政治热情,这时是大大减退了。二、内容感知,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指正。字音:邑扳谒泯朗读节奏指导:仲永/生五年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传/一乡秀才/观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要求全班齐读全文。4、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翻译全文。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内容②同桌交流讨论,问题做出标记③质疑点拨,译文。参考:(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①“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③“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⑤“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参考(2)理解几个词语①“养父母”养:赡养。②“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③“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④邑人:同县的人读课文并正音默读,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训练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⑤“从先人还家”从:跟从。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⑧“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⑨“且为众人”且:尚且⑩“固众人”固:本来。参考(3)理解下列句式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