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萨拉族自治县银川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教学设计: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节指的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其核心内容是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上以及接触过,同时高中政治课程政治生活中叶对三项政治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节课内容与政治学科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册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三大基本政治制度,解决重点的关键在于通过对19854年宪法和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二、教学目标及解析1、目标定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理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目标解析: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是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及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知识。理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就是在分析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新中国政治的特色。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当中政治制度较多,纲领文件较多,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错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达到准确记忆和理解的目的。四、教学支持条件1、对于本课知识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和其他渠道有一定的了解。2、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基本情况和意义。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问题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问题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问题3:新政协会议的召开问题4:新中国成立的基本概况和意义例题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是(A)A.新中国的成立B.抗日战争的胜利C.南京解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变式练习: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不正确的是(C)A.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B.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C.标志着半殖民地别封建社会的结束D.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问题二:开创政治建设的新阶段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掌握新中国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1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知识。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问题1:政治建设新阶段的背景:问题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的背景和过程问题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问题4、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例题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A)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变式练习: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是(B)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D.成立全国政协问题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掌握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问题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问题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问题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的意义例题三: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会逐步建立起来的六、目标检测1.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