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二中高中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重点难点】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A、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B、成因: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第三,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2)国民经济的恢复:A、措施: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如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B、完成: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作用: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3)存在的现状: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一五”计划建设(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1(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3)重心:东北地区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第三,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得到苏联援助。(4)超额完成:地图册分析成就:A、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B、交通运输方面:(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必要性: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农民个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依然是私有制,还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将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所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有必要。(2)主要内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3)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4)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5)实质: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A、正确方针:①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即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