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课题§3.2弹力课时一个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分析:《弹力》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承接之前学习的重力,并且为接下来要学习的摩擦力打下基础提供铺垫。弹力本来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力,又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是力学部分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教材内容分析: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及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互相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学情分析1心理特点(1)高一学生好奇心强(2)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2知识基础学习了力的概念,重力和基本相互作用。3认知困难(1)欠缺理性化的思维过程。(2)认为凡是物体接触就会有弹力产生。(3)对弹力的方向有误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判断。2: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3:实验设计与操作.教学难点正确判定弹力方向和大小。教学方法教法实验,讨论,探究,启迪创新。学法联系实际观察合作归纳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的种类和形式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的判断,会画弹力示意图3.知道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2.锻炼自己动手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学会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与自然的美2.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3.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创造热情。教学用具教具准备刻度尺三十根、一点五米长的细钢丝六十根、泡沫塑料块、铁块、激光笔、小平面镜、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红墨水玻璃瓶、橡皮筋、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等.教学活动(一)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动手制作:每个学生分发一根细铁丝,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绕制一个小弹簧;完成弹簧制作后,让学生动手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师:在弹簧被拉伸(或被压缩)的同时,有没有感觉到手受到力的作用?生:感觉到手受到力的作用。师:那么,这是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二)教学过程第二步:观察弹性形变(课件展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亲身体验弹力的存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设计意图:开阔学生思路,又启发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做实验,挖掘学生的实验潜能,同时加深对形师:在人与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都使物体产生怎样的变化?生使物体发生了形变。学生自制小实验:实验1:直尺在手的作用下弯曲.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实验4:铁丝被弯成直角状.实验5:纸张被手揉皱.师:上面的几个实验非常容易做,大家现在就利用桌上的器材做这几个实验,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出更好的实验.这几个实验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多组实验)生1: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生2:它们的体积有的发生了变化.师:像这样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那么物体的形变分为几种类型呢?请举例说明.(学生讨论)。生1:有一种形变是由于物体被弯曲造成的,比如说弯曲的直尺,弯曲的竹竿等等.生2:有的形变可能是由于物体被拉长而引起的,比如说拉长的橡皮筋、被拉长的弹簧等等.生3:还有的形变由于被压缩而产生的,如被压缩的弹簧、面包、海绵等等.生4:绳子被扭转后也会发生形变,被扭转的金属也有这样的特征等等.变的体验,为学生探讨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微小形变的演示,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中的放大法,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师总结:(鼓励)刚才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