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都江堰的修建的时间、地理位置和它的泄洪、灌溉功效,知道李冰父子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知道编钟出土的地点,了解其演奏特色,认识到它表明了战国时期高超的音乐水平。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运作过程,增强阅读能力,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和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对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的感性认识。通过模拟都江堰的运作,增强学生对先水利工程的兴趣和先民智慧的认识。同时利用身边的事物,打破常规思维就回有新的发现,增强探索、发掘、研究的兴趣,培养开放性、发散性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内化环保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大型编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勇气和对美的追求。难点: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引发学生对宝贵历史财富的认同感和由衷的自豪感。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中国的江河很多,自然条件各异,自古以来洪水一直困扰着人类。那么,古代人民是如何面对洪水的肆虐呢?前面我们学习过大禹治水。下面,我们来了解两千多年前四川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来战胜水灾的!讲授新课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请同学们阅读有关资料。思考:1、为什么要修都江堰?——因为修都江堰之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2、都江堰修建时间、所处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称的由来?时间:战国时期(约前256—前251年,即距今2200多年)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修建主持人:李冰父子3、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第一步,宝瓶口——引水工程;第二步,分水鱼嘴——分水工程;第三步,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4、工程的用途。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调节两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造福了当地的人民。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类,至今可灌溉土地千万亩,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所以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在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古代文化遗产”名录。从都江堰化水害为水利,我们应该明白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如果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护,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分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辩论:老师:由于都江堰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巧妙,不仅使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为荣,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赞赏,许多外宾参观了都江堰后情不自禁地说:都江堰是中华民族勤奋智慧的象征,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不愧为文明古国!江泽民、李鹏对都江堰也给了很高的评价。秦国及后来的秦朝有三大工程:都江堰、长城、灵渠。我们知道,长城也是很伟大的,那么,都江堰与长城相比到底哪个更伟大?请同学们议论一下,并推选出代表来发言。请注意:回答的同学要求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说明理由。(学生讨论略)老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老师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老师认为都江堰伟大,长城也很伟大,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定论。我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除了在都江堰和长城上体现出来外,在音乐方面也可充分地体现出来。神奇的编钟老师:请同学们将自己在桌子上、铅笔盒等上敲敲看?有什么结果?考虑为什么说战国的编钟是神奇的编钟,它神奇在哪?学生:(1)一个铜钟奏出两种不同的乐音,太神奇了!(2)埋在地下两千多年,挖掘出后仍音域宽广,音色优美!(3)编钟到底是怎么做的?小结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