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功的原理。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分析重点理解功的概念。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和分层次教学相结合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课时1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一、引入新课两组数字引入:2008051220130420学生讨论汶川、雅安地震视频“地震中山体滑坡”、“推土机清泥土”二、新课教学(1)力学中的功设问:推土机推开沙石是否有“成效”?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推土机推开泥土,打通道路有“成效”导入:物理学中用功来表示“成效”板书:第十一章,第一节功学生观看视频视频1:马拉车运动的视频视频2:叉车举高物体学生分组讨论,四个人一个小组,要求小组代表发言(3分钟)问题:1、马、叉车是否对物体有力的作用?2、是否有“成效”?体现在哪里?3、马、叉车对物体是否有做功?4、以上两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问题通过一个一个出现,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分析:1、有力的作用。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进行强调1、两个条件缺一不可2、距离的条件:力的方向上功的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这个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那么这个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学生分析例子(讨论):1、推石不动2、冰壶离手后,在冰面上滑行3、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前行问:人对物体是否有做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分析、讨论、总结。三种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的距离2、有距离,但与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3、有力,有距离,但力与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学生练习:分析讨论课本P63“想想议议”例1、判断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人对物体是否有做功并进行分析归类。A.把箱子搬起B.司机推车未动C.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匀速行走D.足球离开脚,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属于缺距离无功(有力作用但未产生移动距离)()属于缺力无功(有产生移动距离但不存在对应力的作用)()属于垂直无功(力、距离兼备但二者的方向相互垂直)()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兼备)讨论:课本P63图11.1—2乙中的老人若提起更重的物体,拉得更高会不会吃力?做的功会一样吗?(2)功的计算通过演示推导功的大小:力的大小、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关系F力的大小(N)S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m)W做功的大小111份功212份功224份功通过三个演示,学生讨论,对比。教师引导:功的大小关系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和乘积功的公式:W=Fs单位:力的单位是牛(N),距离的单位是米(m),则功的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J=1Nm介绍1J的大小。学生物理书本从地板到课桌面,人大约是做了多少功?(学生体会)例题: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解:W1=F1s1=50N×10m=500JW2=F2s2=Gh=100N×1.5m=150J从中引入重力做功的另一个常用公式:W=Gh设问:水平推动箱子时,重力做功多少?讨论、分析重力不做功练习:【知识梳理】一、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需要有_______作用在物体上;2、物体在该力的________上通过一段________。功的计算:1、计算公式:____________。2、力的表示符号为_______,单位为_______;距离的表示符号为_______,单位为_______。功的表示符号为_______,复合单位为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