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平面镜成像一、教学内容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光学的基础,学好平面镜相应知识,为几何光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尝试,有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验——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对进一步理解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中的实验意义,并对掌握该方法作出的新的尝试。方法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本节课还必需由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相应的讲授,在明确光的反射定律的前提下,对光路图的作法作必要的探讨与讲解,将讲授与自主学习有机统一起来。二、学生情况分析作为初中学生,对于光现象,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平面镜也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物品,因此学生对平面镜的了解已经具备了相应感性认识,从生活中得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深刻的。因而学生已经有着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准备,这为探究实验打下了较好的知识,接下的任务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已经的知识结构,将零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条理的理性认识。三、教学设计思想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是单一、被动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学生像一个容器一样,教师给多少东西,他们装多少。这种“单边活动”是以教代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于是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这样无法启动学生深层次的体验,无形之中抹杀了自主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畸形发展的学生。基于这种种状况,课程改革力主转变学习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就应当突出以学为主的本位思想。课堂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暴露困难、疑问和矛盾;另一方面又展示学生的发展、聪明和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强调过程的学习就是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体验,也是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在授课中确立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探究式实验学习是将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由于学生对以往的学习和探究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积累,本课程设计充分运用本节内容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带着问题去思索,逐渐积累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基于以上新课程提出的课改要求,本节课程设计力主以学为主、以探究为主要过程,既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更重视过程的体验。设计思想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授课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人格的养成。从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四、教学目标确立三维目标相互交织,知识内敛,过程开放,情感体验。缺一不可。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与讲授法结合●教学器材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