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难点:声现象的分析、解释三、教学过程: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青蛙呱呱的叫声,夜晚吵闹的狗叫,工地上轰鸣的机器声,轰隆的雷声(让学生例举几个声音的例子)……我们对这些声音习以为常,但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1、声音的产生老师:这是一把尺子,放在那静止不动,它会不会发出声音?学生:不会老师:那怎样让尺子发出声音呢?现在拨动尺子,发现尺子发出声音;我们继续探究,绷紧的皮筋静止不动会发出声音吗?学生:不会老师:那怎样让皮筋发出声音呢?学生:拨动皮筋老师:对了,拨动皮筋就发现皮筋能产生声音,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还要很多,比如拨动琴弦,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摸着喉咙,发现说话时喉咙是不是在振动?你还能举出其它这样的例子吗?学生:敲击打鼓,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吹笛时,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师生结论(出示幻灯)2、声波的传播老师:好,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那发声体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继续探究。(利用PPT和绳子向学生展示)老师:声波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这是因为真空中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不能形成疏密状的声波。师生结论(出示幻灯)老师:声音不只能在空气中传播,在液体和固体中也能传播(例举生活中的现象),而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波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出示幻灯),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低声速就小。老师: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这就是回声。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不同形状的反射表面对声波的反射效果也不同,举例子。老师:那生活中的回声有哪些呢?回声的利用和削弱,利用回声制造音箱,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解释现象,例举例子),削弱回声(例举例子)老师:我们用什么来听声音?学生:耳朵老师:那耳朵是怎样接受声音的呢?(幻灯展示并解释)练习:1、如图1-1—3所示,探测船上的声呐发出的超声波以1450米/秒的速度射向海底,海底再将超声波反射回来,经7.2秒后声呐收到反射超声波,则海底深度为_________________。2、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________表面反射声波能力强,___________表面吸收声波能力弱。因此大剧院的后幕应用_______表面制作,而剧院观众席周围的三堵围墙应用______表面制作。3、将下列物理现象所用到的物理知识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将石头扔进水池,水会发出声音。()(2)宇航员在太空中想要交谈,只要在相互的头盔间接一根棒子即可。()(3)敲击长钢管,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A)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B)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C)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4、下雨天打雷时,雷声总是隆隆不绝于耳,这是因为()。(A)声音多次反射(B)多次打雷(C)是人耳的错觉(D)雷声分裂5、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个平行峭壁间的某一位置鸣枪,经1.00秒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_米。总结今天学习内容板书设计: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一、声波的产生定义: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声波的传播定义: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声波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每秒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作业:一、填空题1.音乐会上,打击乐的阵阵鼓声是由鼓面的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