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二、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演示一个惯性现象的小实验:用棒敲打叠放的象棋子。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2.历史回顾、新课教学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历史的回顾: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说明:爱因斯坦增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在探索运动原因的“侦探小说”里,亚里士多德正是由于凭借生活中明显的线索引出了错误判断。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俐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思考:然后叫几组学生代表发言)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他由此猜想,当小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他推理: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为了说明他的思想,他设计理想斜面实验。(1)实验演示理想斜面实验整个过程(说明:主要是为了理解伽俐略的思想)(2)再用视频动画演示理想斜面实验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演示,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尽管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创造比较光滑的平面去证明伽俐略的想法:视频观看:目前的一项体育项目——冰壶球运动,由于球运动过程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最后总结(投影)①伽俐略理想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意义。②介绍伽俐略其人其事,通过对伽俐略其人其事的了解,强调指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在它发现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没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去支持你,许多人可能会放弃,但伽俐略没有放弃。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并明白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和科学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至此,我们已经对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有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