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电阻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以及电流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同时也为学习下一节滑动变阻器打下基础。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⒈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知道电阻的概念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三、重点、难点分析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四、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分析计论,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五、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出示一个调光灯,请大家注意观察,当转动旋转开关时,你看到有什么发生了变化?(亮度发生变化)提问: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电流)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呢?(二)讲授新课展开探究活动一:1、同组同学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我们学过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试一试,你一共有多少种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1)明确实验目的。(2)确定研究方法。(3)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的讨论作简单的分析的评价的的基础上,投影电路图,介绍有关用电器以用两个带夹子的导线应接在什么位置上,有什么作用。2、实验: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接入桌面的任何一个器材活动一: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1、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电灯、开关、不同材料的金属丝、电流表2、思路:当同学们在改变接入电路中的导体或电池的节数时,会通过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或灯泡亮度的变化来判断出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变化,从而总结出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的方法。3、目的:通过实验得出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的方法。4、步骤:(1)、按图14-1连成电路,并尝试用各种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2)、记录你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序号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观察到的现象①②5、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师:我们把刚才大家所说的方法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两个因素:一是电路两端的电压;二是连在电路中的导体。师:我们从第二个因素知道,不同的导体接在同一个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说明导体在导电的同时还存在着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称为电阻。提问:导体的电阻越大,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怎么样?(越大)电流就会怎么样呢?(越小)。师: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第80页,了解下电阻的单位、简称、符号等。总结:电阻用字母R表示,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由于欧姆是一个较小的单位,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两个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kΩ=103Ω1MΩ=106Ω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也就是电阻一般不同,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呢?在大家进行猜想之前,先听我举几个例子:(1)某人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人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平坦的水泥路)看来人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2)同样是这个人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人所受到的阻碍跟人所通过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