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重点:力的概念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新课教学: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四.力的单位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五.练习1、物体运动状态是改变物体运动的__________或改变改变物体的运动_____________,要改变物体的状态,必须对它施加___________的作用。2、马拉车前进时,对马的拉力而言,马是____________物体,车是_________物体。同时马受到向后的拉力。这个拉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3、关于力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力不能使物体运动。B.两个物体只有接触才能相互作用。C.只有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游泳时,人用手向后划水,人确向前运动,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熟透的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是苹果受到力作用的结果,这个力的方向是,施力物体是。5、用力拉弹簧,弹簧被拉长,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静止在地面上的足球,用力一踢就飞向球门,说明力能使物体的发生改变。6、小华脚穿旱冰鞋,用力推栏杆,小华就远离栏杆了这是因为。六.小结第三节力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2、会正确使用弹簧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重点:力的单位,力的测量难点:会用弹簧称测力教具:演示弹簧称,钩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复习: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二.引入:同学们看图,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力有大有小,我们这就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二)、新课教学:一.力的单位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2.多大的力是1N?你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N,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N。二.力的测量1.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称。2.弹簧称的原理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