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想:本节教材是光学部分的首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的对比和光具有能量。教材内容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本节课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习得也与探究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本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指导、帮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高质量地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知道白光可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色光。3.探究色光的混合,观察物体的颜色,获得有关活动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尝试用实验对比法来研究物理问题,了解光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4.知道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5.知道光具有能量,以及光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光源的概念,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2.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3.光具有能量。难点:1.色光的混合。2.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教学突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笔记一记等学习过程,进而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三棱镜、光屏、平面镜、有色透明玻璃若干、白纸、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引入新课:幻灯片展示:一组光源图片。提问:什么是光源?可分为哪几类?图中各光源属于哪一类?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的发光体的名称和它们的颜色。引出本节课题:光的色彩、颜色。学生对照图片,阅读“信息快递”。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观察各图,不同光源发出的光,发现它们的色彩不同,引发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产生探究其原因的想法。活动3.1分解太阳光:设置情境: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彩虹的图片,提醒学生观察彩虹的颜色与太阳光的颜色,并进行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17世纪前,人们以为白色的阳光是最单纯的,真是这样吗?鼓励学生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找出正确的答案。师生交流:分析讨论实验结论,并举例说明结论的正确性。教师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归纳结论: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色光混合组成的。讲述:上述实验显示的现象叫光的色散,最早研究并发现的科学家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各执已端提出猜想。学生对照书本上的图进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了一些光的知识。重点突出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颜色的秘密:提出问题:没有光照射在图中的鹦鹉身上时,你能看到它身上的颜色吗?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物体的颜色?自然界中的各种物体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教师演示:让白光通过红色的玻璃,让红光通过红色的玻璃,让绿光通过绿色的玻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正确结论:有色的透明物体透过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相同颜色的光,而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反射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相同颜色的光,而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讨论,作出猜想。学生观察。学生进行探究。归纳得出结论。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用实验观察的方法归纳出物理知识。观察色光的混合:提出问题:若将红、绿、蓝中任意两种色光照到白纸上,相互重叠的区域是什么颜色呢?验证猜想,进行实验:请将红、绿、蓝中任意两种色光照到白纸上,相互重叠的区域是什么颜色呢?用手边的器材加以探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讲述:进一步研究表明,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而自身却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