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什么教学设想:声音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本课时是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后学到的比较接近生活的一节内容,是从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中提出的令人陌生的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有利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拓展。有的学生会认为声音太平凡了,没什么好探究的,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声音的材料,并在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声音的幻灯片,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身边常见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关于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都由学生利用身边随手可拿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那么神秘。通过“活动1.1”、“活动1.2”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型和独特性发展,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初步体会“由现象总结规律,再由规律分析现象”的思想。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产生的条件与传播条件,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设计、精选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了解“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这一结论的得出过程。3.了解声音是一种波,并能通过实例说明声音具有能量。4.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以及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体的分析概括能力。5.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具有共性的地方,从而得出规律。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3.声音是一种波,并具有能量。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5.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及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难点:了解声音是一种波。教学突破:通过学生实验和亲身体验上述重点,采用递进式教学。将本节课看成由一系列小问题组成,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每一个小问题抛出之后,由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然后再收敛归纳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讨论——总结——再讨论——再总结”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收敛的思维过程。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中,先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通过演示“真空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阅读、讨论的学习形式达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和“声音具有能量”教学重点;借助类比、归纳、转化、实验等方法探究,突破“声音是一种波”这一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声传播演示器、玻璃缸、水槽(水)、音叉、收音机、蜡烛、火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对于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提问:你们是否思考过,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声音是什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被我们听到的?听讲、思考激发兴趣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同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同一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2)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回答做实验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我们再集体做一个实验: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做)经历了上面的探索过程,你得到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分析讨论学生回答突出“正在”二字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提问: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你能举例说明吗?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课本第8-9页上图1-2和图1-3的实验,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学生实验并举例说明声音可以在固、液中传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自己得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