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设计说明]通过对引言及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通过对常见物质的介绍,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对课本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5、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师: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有许多宏观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但是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我们无法用眼睛直接看见,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他们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或仪器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生:观看图片现象1:用铅笔芯在白纸上画一直线,再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把颜色鲜艳易于观察的红色粉笔折成一个一个生:有许多黑色的小颗粒。二、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收集证据验证猜想的探究方法建立物质微观结构模型小段,磨成粉末状。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师:根据这两个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质可能是由什么构成的?师:这个小颗粒就是组成物质最小颗粒了吗?它还可以再分,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师: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10-10m,用我们的肉眼是无法直接看见的。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想象一下,如果让2500万个人手拉手站成一行,那么这个长度将绕地球赤道一圈,而如果让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那么这个长度就只有1厘米。现象2: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要求:烧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高锰酸钾颗粒倒入水中的瞬间,立即开始观察,请注意变化的过程。现象3:酒精与水的混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师:根据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请大家把自己心目中的物质微观结构模型画出来。(可用黑点表示分子)分子模型: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生:物质是由小颗粒组成的。生: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观看动画演示生:水慢慢变成紫色。生:酒精与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小了。生: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生:构成水的分子和构成酒精的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两种分子在混合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生:在纸上画模型。描述这么画的理由。三、利用显微镜收集到更多证据支持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观看显微镜下观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