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液化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教学重点“白气”的形成的解释教学难点生活中其他的液化现象的解释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具两个大烧杯、一个小烧杯、热水、冰块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预习交流二.新课讲授【要点1】液化【思考】水汽化变成水蒸气。那么,气态水是否可以变成液态水?【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见书)【思考】蒸发皿上放冰块或放温水有什么区别?它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液化:物质由____变为____。液化___热。【分析】(1)自然界的雾与露都是由____________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2)开水冒“白气”;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由________________跑出的_________遇冷液化形成的;(3)棒冰冒“白气”;打开的冰箱门冒“白气”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4)为什么被1000C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1000C的水烫伤更为严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演示乙醚汽化与液化的实验【结论】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被液化。(2)压缩体积。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如:液化石油气、氧气瓶三.课堂小结:(当堂训练)1.仔细观察,你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因为离壶嘴近的地方温度______(高/低),水蒸气不易______温液化,而距壶嘴远的地方温度_____(高/低),水蒸气容易_______温液化.2.石油气是在__________温度下,利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之液化的.3.牙科医生用金属小平面镜观察诊断牙病的情景.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医生总是先将平面镜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微烤一烤,然后才放人口腔.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冬天,同学们在门窗密闭的教室内上课,过一段时间后窗户玻璃变得模糊不清,是因为__________(室内/室外)的水蒸气遇_______(冷或热)玻璃发生了__________。5.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教室空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我的猜想:呈在______________侧(选填“室内”或“室外”)。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这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__________的缘故。若空气中有大量的灰尘则夜间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会附着在这些灰尘上面,从而形成了__________。8.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是因为()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D.瓶周围的水蒸气不断液化9.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常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B.这两种情况下的“白气”都是水蒸气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D.这两种情况下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10.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变化情况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C.只有液化D.只有汽化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露是大量小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大量小水珠B.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C.盛夏自来水管“出汗”是水龙头漏水流上去的D.烧水时不断有“白气”冒出属于水蒸气的液化四.布置作业:第三节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41---P43的内容,思考并归纳下列要点.1.熔化:物质从______态变成_______态叫做熔化,如冰雪消融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