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三节光学课,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根据初二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大量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射出的光,汽车车灯的光,还有对面山上亭子上晚上射出的光束等等。所以这节课设计的重点是利用学案,激发学生热爱光学,让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来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要有条件的。设计思路如下:趣味引课(学生做手影游戏、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展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试验,让学生探究在灰尘中、兑奶的水中、在果冻中的传播路线,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由得出的结论揭示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奥妙,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的教育,鼓励学生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深化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本节课遵循以上流程,充分地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以下优点:(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但是本节课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素材和现象,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到较好的作用。(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在看到各种现象之后,积极去思考并得出初步的结论,有的还想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3)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本课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物理实验,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成功解决了光在非均匀介质路径不沿直线的现象,特别是我自创的哪个用酒精灯加热光线,使光斑闪烁的实验和光线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领略了光的奇妙,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4)本节课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在讲到日食月食的原因后,及时鼓励学生相信科学破除迷信;说到中国古代就有了小孔成像的记述,深化了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具体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总的来说,本节课有失有得,所涉及的不足之处当进行有的放矢的纠正。对于物理教学当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探究性教学,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案还有待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