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二、复习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概念有关的物理现象。3.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三、复习重点:质量的测量、密度及其计算、密度的测量。四、复习内容: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3)求体积: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五、例题分析:例一:小明在测量植物油密度时,按下列顺序进行了操作: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植物油,测出烧杯与植物油的总质量mz;③将烧杯中植物油倒入量筒中,测出植物油的体积V;④计算出植物油的密度P.(1)下表是小明根据上述实验操作,设计的记录数据表格.请根据图6—1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2)小明按上述实验操作得到的植物油密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有不妥之处?测得的值与实际值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请你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能减少误差的实验方案并写出植物油密度的表达式.例二:一个体积为O.5dm3、质量为O.81kg的铝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若把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球的质量为1.01kg,则该液体的密度为多大?(铝的密度为2.7×103kg/m3(g取10N/kg)例三:试把下列物品进行分类,并写出分类的标准.字典、铁钉、篮球、铅笔、饼干、牛奶、盐水、石块、一元硬币、小木块、钢笔、青菜、胶水、西红柿、自行车、水银.例四:物理活动课上,张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黄色的乒乓球和一个玻璃球全部埋入装有米的大烧杯中,摇晃烧杯一段时间,乒乓球从米中“跑”了出来.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十分惊讶:乒乓球为什么能“跑”出来,而玻璃球为什么不能“跑”出来?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下列猜想.猜想1:因为乒乓球体积比玻璃球大.猜想2:因为乒乓球质量比玻璃球小.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两天后,同学们用准备的一些器材进行探究.(1)取三个塑料空瓶A、B、C,在A、B、C瓶中装入质量不等的沙子,盖好瓶盖,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2)把三个瓶子全部埋入盛有米的容器中,敲击容器,观察现象.(3)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如下表(米的密度约为1.37g/cm3).(4)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1(选填“正确”或“错误”);猜想2(选填“正确”或“错误”),你认为一个乒乓球能从米中“跑”出来的原因是.(5)运用这个现象所隐含的物理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试举一例或说出你的一个设想)物理量空烧杯的质量m1/g烧杯与植物油的总质量m2/g植物油的体积V/cm3植物油的密度ρ/kg·m-3测量值20六、课后作业:补充习题:P11-P14【本章练习】T1-T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