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学习目标】知道声音的产生的条件,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知道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具有能量;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了解发声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停止发声也。振动的物体叫。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人就听到声音。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4.回声是由于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原理是:5.音调:是指。音调跟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频率越低音调。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频率单位符号。6.响度:是指。响度跟和有关。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7.音色:由决定。人们根据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典型例题】1.《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说明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A)2.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B)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声源分别是:。(A)4.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⑵。(B)5.要使二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高,应采取的办法是()(A)A.把弦拉得紧些B.把弦放松些C.增加发声部分的长度D.用更大的力拉琴声现象复习(2)【复习目标】了解什么是噪声,噪声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方法;知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万HZ;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知道次声波的危害及监测。【知识梳理】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2.人们用(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3.减弱噪声的方法:、、。4.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猫狗等听力比人。5.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有、。6.超声波具有的特点:、、。7.超声波的应用有:。8.次声波具有的特点:。科学家靠次声波可、。火箭发射、飞机飞行、汽车奔跑、火山爆发、台风、雷电等都能产生。【典型例题】1.有人注意到,蝙蝠即使在黑暗中飞翔,也不会碰到任何东西.那么蝙蝠到底是用眼睛看东西,还是用耳朵“看”东西呢?为了揭开这个迷,我们可以先堵住蝙蝠的(眼睛/耳朵),然后让它在(明亮/黑暗)的环境中飞行,看它的飞行情况;然后再堵住蝙蝠的(眼睛/耳朵),让它在(明亮/黑暗)的环境中飞行。(B)2.大剧场四周的墻壁总是修成凹凸不平,目的是()(B)A.增加声音的反射B.减弱声音的反射C.为了装饰剧场D.为了增大音量3.小华在家里修理桌子时,有敲击物体的声音,为了避免干扰隔壁的小明学习,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门窗关闭严实;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中减弱;第三种是在处减弱噪声.(A)4.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游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把这种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1)这种装置的名称叫,为使它发出的声音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声波.(2)这种装置(能/不能)用来进行月球等太空的探测,因为.(B)作业:《声现象》复习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1.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