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A)(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A)(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A)【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请同学们欣赏两首乐曲:二胡独奏曲和笛子独奏曲(请两位同学上台演奏)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听到的两首乐曲,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导语二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同一首乐曲声音有强弱,调有高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声音与声音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响度[做一做]教师用大小不同声音说“同学们好”,要求学生区分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议一议]学生交流讨论:两次声音一次大,一次小。[点拨]师: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演示]演示敲鼓[思考]用什么方法使鼓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洒一些碎纸屑在鼓面上,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增大,纸屑跳得高,响度增大。[试一试]如果换音叉做上述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在音叉旁边用细线悬挂一轻质小球,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增大,小球弹起幅度增大,响度增大。[点拨]师: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想一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小结归纳](板书)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试一试]人站在距发声体远近不同的地方响度如何?[议一议]近的地方振幅大,声音大;远的地方振幅小,声音小。[小结归纳](板书)3.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二)音调[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慢。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读一读]学生阅读“信息快递”内容。[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点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导语一师:俗话说“闻其声如风其人”;我们在欣赏流行歌曲时,一听到歌声就知道是谁唱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三)音色[听一听]用几种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试一试]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单作凭听觉能否辨认出声音是从哪个乐器发出的?[点拨]师:即使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也可以区分,这是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各有自己的特色,称为音色,也叫音品。[看一看]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点拨]师:上述四种乐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它们发出声音的波形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声波的波形都很有规律。[做一做]所有同学都闭上眼睛,请三位同学到后边朗诵同一首诗,其他同学指出是谁。[小结归纳]1.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决定的,反映声音的品质。2.影响发声体音色的因素:(1)构成发声体的材料不同,音色不同;(2)构成发声体的形状不同,音色不同;3.声音的三要素: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