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除丞相、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二、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从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我萌芽并缓慢发展;中国的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要萌芽的发展。三、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战争。四、思想文化:承古萌新。(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2)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知识整合】一、明清时期的政治1.明朝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1)废行省,设三司,权归六部。(2)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3)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置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备顾问,升降与职权由皇帝决定。(4)监察制度: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地方: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进行监察。(5)文化专制:八股取士。2.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1)康熙在宫内设立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2)雍正设军机处:①职能: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②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二、明清时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1)作物种植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手工业的发展(1)明中叶以后,私营(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制瓷业:青花瓷盛行,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珐琅彩。1学思归纳※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请概括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和史实?●(3)丝织业: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进入鼎盛时期,并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棉纺丝业: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3.商业的兴盛:①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苏州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贵金属货币白银广泛使用。③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也成为商品。④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⑤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产生的基本条件:农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雇佣关系。(2)产生概况:①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纺织部门。②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3)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发展非常缓慢;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就全国而言,不占主导地位;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②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具体表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束缚了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妨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③思想上:长期以来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地主、商人致富后热衷于买田置地而很少投资扩大再生产。④外交上: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失去海外市场和先进技术。(5)认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