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3)理解使气体液化的方法。2过程和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其乐于探索自然中的物理规律。●重点和难点:1重点:汽化和液化的相关知识。2难点:利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为生活服务。●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酒精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物质存在有哪三种状态?这些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上一节我们主要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一节我们来学习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汽化?汽化有哪两种方式?2什么是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生活中哪些蒸发现象?3什么是沸腾?沸腾时液体的温度变化规律如何?沸腾前后气泡怎么变化?沸腾有何条件?4沸腾和蒸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固态液态气态升华凝华熔化(吸热)凝固(放热)5什么是液化?使气体液化的办法有哪些?6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你知道多少?(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三)知识梳理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过程)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1)概念: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③液体表面空气流的通快慢(3)利用蒸发知识为生活服务实例:①应用蒸发吸热制冷。手背上擦酒精,擦酒精的部位感到凉快;夏天在地上洒水降温;人体出汗,扇风扇觉得凉快;夏天狗伸出舌头降温。②利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加快蒸发:晒衣服时,展开是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晒在通风处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晒在有太阳的地方是增加液体的温度,使衣服快干。③利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减慢蒸发:墨水有瓶盖,减小液体的表面积的同时阻止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通。④解释生活现象:有油比较多的汤冷得比较慢,因为油阻挡了汤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3沸腾:(1)概念:温度达到沸点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沸腾时液体的温度变化规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实验:①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温度有什么变化规律?气泡怎么变化?②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和假设。③设计实验: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拟定试验计划。(课本中的那个装置一定要记牢,主要考温度计的使用)④进行实验:待水温上升至90℃时开始记录数据每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并在整个过程中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数据记录:时间(分)123456789温度(℃)909294969898989898⑤分析和论证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OA阶段: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气泡从大变小(烧杯底部受热,热胀冷缩)。AB阶段: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气泡从大便小(沸腾后液体温度一样,但烧杯底部压强比较大)(3)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加热)典型例题:给大烧杯中的水加热,烧杯中试管里的水温度是多少?会不会沸腾?(不会,温度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热)4沸腾和蒸发的区别:5液化(1)概念: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是气体液化的办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例:液化石油气6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1)汽化实例:(物体的表面或内部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烧开水时液体内部产生的气泡;地上的水、衣服变干;蔬菜枯萎等(2)液化实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烧开水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