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并能进行简单地计算。2过程和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知晓速度在实际中的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重点和难点:1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2难点:速度的有关计算。●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图中四位同学谁跑得快?谁跑得慢?为什么?(经过的时间相同时,跑在前面的运动快)2表中哪位运动员跑得最快?(经过的路程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3如果周杰伦用5秒钟跑了150米,昆凌用2秒跑了90米,谁快?(学生便会自己计算:周杰伦——150米/5秒=30米每秒;昆凌——90米/2秒=45米每秒。得出结论,昆凌快。教师顺势指出,这种计算方法算出来的数据便是速度。)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两种?2什么是速度?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4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5如何计算平均速度?(二)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三)知识梳理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长短。通过的路程越长,表明它运动得越快。(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物体所用的时间越短,表明它运动得越快。例:百米赛跑中,观众通过观察哪个运动员跑在前面,来判断哪个运动员跑得快,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二裁判员则通过记录每个运动员跑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来比较快慢的,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2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它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公式:v=s/t。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时(km/h),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真个运动过程中,物体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发生改变(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但注意,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但是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4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快慢都在改变,这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平均速度公式:v=s/t。其中,t是物体运动的时间,s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总路程。(四)课堂训练例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解:运动员速度为v1===9.1m/s摩托车速度v2=40km/h=40×=40×=11.1m/s答:因为v2>v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例2: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刘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答:刘翔的平均速度是8.52m/s。例3: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解:小明前50m路程s1=50m用时t1=6s,后50m路程s2=50m,用时t2=7s,全程s3=100m,用时t3。根据公式和题意有:答: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8.3m/s、7.1m/s和7.7m/s。(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三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11150m8.3m/s6ssvt22250m=7.1m/s7ssvt前50m平均速度:后50m平均速度:全程平均速度:全程时间:3126s+7s=13sttt333100m=7.7m/s13ssvt四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