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明清北京城案例说明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时期,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势宏伟、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品,北京的故宫正是杰出的代表。本目与下一目“雄伟的长城”是并列关系。教学过程教师出示“元朝北京城示意图”“明北京城示意图”,并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元、明、清三朝建都于北京?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明清两朝建都北京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军事地位。北京位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碰撞和交融的汇聚点,是中原王朝开拓经营北疆的门户。建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辖(可以通过史料补充结论)。二是除了军事地位外,北京城作为都城还有其他原因。教师出示材料: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扼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北宋)范镇之:《幽州赋》教师总结:除了军事因素之外,当地物产的富饶与否,也是古都形成的因素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北京城便已是北方的一大经济都会。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说:“自古以来,一直到唐朝末年,只要社会政治条件比较稳定,随着生产的发展,中原的汉族与东北游牧部族之间的来往贸易是相当频繁的,而联络这种交往关系的枢纽,正是蓟城。正是如此,从元到清,北京一直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2.北京城的布局如何体现大一统的气派教师出示明北京城空白图,请学生填写。引导学生思考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学生思考问题。教师总结:北京城布局有三重:最外面一重是京城,主要是百姓居住的地方;中间一重是皇城,是拱卫皇宫并为皇宫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的地方;最里面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北京旧称北京城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一线以南为外城,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了防止蒙古进军修建而成,但是因为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没有完全将北京城包裹起来,仅在南面筑城墙一面。在筑完南墙之后,东端折向北又筑一段,与内城东南角抱接;西端一段同样也和内城西南角抱接,使北京城的平面从正方型变成“凸”字型。北京内城、外城就此定型。通过填图,我们也可以看出北京城的布局特点:整个北京城的布局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排列,南到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封建帝王居住的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心及南北中轴线上,这样的建筑理念正是体现王权至上的思想。教师出示故宫平面图并讲述:故宫又名紫禁城,占地约72万平方米,周围有城墙环绕,护卫设施森严,十分坚固。城墙四周各有一门,东西南北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神武门,城墙四角各有一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城内有宫殿屋宇9000多间(现存8700多间),面积15万平方米。如果一个人一天居住一个房子,当他将所有宫殿住完,已经过去了24年。故宫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帝王理政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生活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各成一体,遥相呼应。同时,故宫的建筑手法上突出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故宫的中轴线和北京城的中轴线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授,提问学生思考:故宫的建筑是如何体现“大一统”思想的?学生思考。教师总结:①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皇帝居住的宫殿就要称“紫宫”,“紫宫”既然是“天帝之子”居住的地方,一定是戒备森严,不许平民百姓随便进出的禁地,所以称之为“紫禁城”。②故宫所有的建筑都是红墙黄瓦。黄色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中央方位,故故宫以此作为皇室的标志;红色给人以庄严、肃穆、富丽堂皇之感,所以故宫的颜色以红黄为主。③故宫在建筑上十分讲究用“九”这个数字,这正是体现了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④太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建筑,也是规格等级最高的建筑。殿高35米,建在汉白玉台阶上,凡是重大的典礼都在此地举行。人们一走到太和殿前,就会感到威严的气氛,体会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授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到,故宫体现了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北京城布局体现着大一统国家的气派。雄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