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盛唐社会气象案例说明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课的教学要求是“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通过开放的社会风尚,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本课共有“开元盛世”“社会风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三目,涵盖的教学内容较多,难点在于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其他均为了解层面,相对难度较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课堂应积极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历史、了解历史。而体会盛唐的社会气象更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神入历史。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历史细节和小组活动来全方位地了解这段历史是设计本课的主导思想。教学过程承上一课目的过渡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出示韦尔斯在《世界史纲》中的一段话:“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的对照。”然后提问:为什么韦尔斯对初唐会有如此高的评价?“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思考并回答出前一课学过的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史实。教师根据回答引导学生,除唐太宗外,还有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为这个“隆盛的时代”打下了基础。案例主体环节一:气势恢宏的隆盛时代本课的第一子目是“开元盛世”,主要通过两个对形成“气势恢宏的隆盛时代”产生重要影响和打下坚实基础的历史人物和他们在施政方面的作为来呈现。教师出示武则天图片和历代对武则天的不同评价,引发学生思考,形成一个初步的历史意识,即评价历史人物要有证据,之后通过武则天在位期间的施政措施,了解她对唐初社会发展的贡献。再通过唐玄宗的图片和他的政策措施,初步印证《唐语林》中一段文字材料对唐玄宗的评价,初步感受并概括出武则天和唐玄宗施政措施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唐初兴盛的主要原因。设计意图:历史教学中“人”不能缺席,再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通过历史人物展现出来的,通过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凸显历史的背景,对学生来说非常有效,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环节二: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教师过渡语:在这个“气势恢宏的隆盛时代”,人们拥有怎样的精神风貌呢?你能从中发现怎样的特点这一环节概括为:积极向上的政治环境。从孟郊的《登科后》诗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配以“雁塔题名”的典故,引导学生设想一个问题:孟郊出身寒门,如果在隋以前想要做官,有哪些途径?世袭和推荐的弊端有哪些?帮助学生总结“两不两少”,得出结论那么,“考试是当时环境下相对比较公平的方式”之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科举制从隋文帝创建到唐玄宗时期的发展历程,包括唐玄宗时期允许外国人和外族人参加科举考试并做官的开放政策,然后分析科举制对唐初昌盛的社会政治的影响和作用。正是科举制,给了唐初社会一种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通过两首诗,引导学生提炼唐初的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本部分第二环节概括为:开放包容的国际都市。长安城的风貌最能代表唐代在国际上的地位及特色。首先,讲述唐长安城作为国际都市的五大表现。其次,通过两段材料概括唐长安城的“开放”与“包容”两大特点。最后,通过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概括其“严整美观,规模宏伟”的特色及功能设计的独特之处。设计意图:本目通过这两个环节的设计,运用材料、图片、诗词、典故帮助学生感受唐初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科举制在课标中要求很低,本课设计中适当提高了难度,主要是想引导学生对科举制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体会它在唐初改变整个社会阶层凝固、实现流动,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正是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当时的社会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也才有了唐初的“隆盛时代”。环节三:开放融合的社会生活本目教材包括饮茶习俗、食胡食、妇女骑马社交等唐代社会生活的风尚,通过这些细节,概括唐代社会风尚的特点,能更加宏观地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想象自己是一名长安市民,并观察课件展示的六张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设想出唐人一天的生活情况,例如,早上起来应朋友之约去茶楼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