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太阳和月亮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有关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大小、温度、太阳活动;月球大小、状况、环行山)。2、科学探究目标:知道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普通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和月球,得到两者基本特征的感性认识。3、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及对月球的探索,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教学安排:本节建议3课时教学准备:涂黑的玻璃、双筒望远镜、多媒体软件、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一、观察太阳和月球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组织一组学生用涂黑的玻璃(有条件可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一组学生用普通的望远镜观察月球。要求学生都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加以初步的整理并绘制太阳、月球表面示意图,准备在课堂上介绍给班上的其他同学。二、说一说回顾:有关地球的知识(地球大小)问题: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近邻,你对它们了解多少?你能描述一下吗?(多媒体展示太阳、月球图片)先请事先进行观察的小组介绍观察结果,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1、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2、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3、太阳的温度很高。4、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5、月球会发“光”。6、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三、算一算问题1:你知道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吗?问题2:你能比较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大小吗?问题3:光每秒能行进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几个问题的解决,都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与教师交流讨论结果的过程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1时,可引用“夸父追日”的传说引起学生兴趣。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点到即止。可同时向学生说明月球发“光”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2和3,帮助学生对太阳、月球的大小以及太阳、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四、想一想问题1:你平时看到的太阳和太阳航天站所拍摄的太阳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展示平时所见的太阳图片和太空航天站上拍摄的太阳照片)在归纳学生的描述的基础上介绍“太阳活动”的概念,进而让学生了解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多媒体展示太阳剖面图)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布置课后作业:通过科普书籍或相关的网站收集与太阳活动相关的资料,做好在课堂上讨论交流的准备。问题2:月球表面的景观和地球有什么不同?(民间传说“嫦娥奔月”)(多媒体展示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图片和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图片)(投影由事先观察月球的小组绘制的月貌示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得到月球表面的一些特点:1、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介绍“明”“暗”区域的成因,重点介绍环行山,可以用石头砸沙坑来演示环行山的成因)2、月球上没有空气、水等。(由这个特点可以引申出一些问题,如没有水会有生命吗?没有空气能听得到声音吗?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参与讨论)问题3:你还知道月球与地球还有不同之处吗?(如月球上重力很小,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的小,会发生哪些地球上不会发生的事?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想象。五、介绍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教师简单介绍后,布置课后作业:1、通过科普书籍、杂志或相关的网站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2、思考我国现在是否有必要发展登月计划?并想象一下人类今后会如何开发月球,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准备课上交流。第2课时介绍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和使用,安排全班学生观察太阳、月球,在观察中验证所学的知识,增强感性印象,并鼓励学生学会在观察中发现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3课时课上交流学生收集到的与太阳、月球相关的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发现新的问题,学到新的知识。《太阳和月亮》备课感想、课前调查和教学反思备课感想:1、在备课过程中想到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引导者、参与者,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用了几个引导性的问题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