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学习目标: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及主要内容。2.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难点)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次一级地貌组合而成。2.观察描述(1)选址:选择视野比较开阔地方。(2)顺序:(3)手段: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1)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2.坡度(1)坡度:①表示: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②应用(2)坡向: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1)云贵高原上地势平坦开阔。()(2)观察石钟乳可利用地形图进行。()(3)一般而言,山脉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相等。()(4)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5)青岛海边有一典型地貌叫“石老人”,这种描述主要是观察地貌的()而得出的A.高度B.坡度C.形状D.空间分布状况提示:(1)×云贵高原上地表崎岖。(2)×溶洞中的石钟乳是一种微地貌形态,不能利用地形图获得。(3)×山脉的绝对高度是指海拔高度,通常比相对高度大。(4)×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不一定大。(5)C[“石老人”地貌从形态上看像一位老者。]地貌的观察望岳1[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问题1(区域认知)诗中描述的泰山位于哪个省?提示:山东省中部。问题2(综合思维)诗中描述的泰山具有雄伟的特征,从地貌观察的内容看,主要反映了什么?提示:地貌的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泰山的相对高度大、坡度大,显得比较陡峻,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问题3(综合思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出的地貌观察,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进行的?提示:宏观角度。[归纳总结]1.地貌观察的顺序2.地貌观察与描述3.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貌观察(1)地形图中的地形地貌表现地形地貌等高线图(单位:米)等高线特征景观图缓坡与陡坡缓坡等高线分布稀疏,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小陡坡等高线分布密集,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大2山脊与山谷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高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低鞍部与陡崖鞍部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2)地形图中的地貌判断①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③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较密集。④高原: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⑤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⑥海岸线: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沿海地区指有海岸线的地区。(3)地形图中坡度的判断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则坡度越缓。[知识拓展]地形图中关于高度的相关计算(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现为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如图中(单位:米)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则图中n=4,d=100米,H大=400米,H小=100米,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①陡崖的相对高度(ΔH)。计算公式为(n-1)d≤ΔH<(n+1)d。因此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00米≤ΔH<500米。②陡崖的绝对高度。a.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