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课前预习]1.你所知道日常物质,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2.如何表示物质导电性的强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2.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3.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4.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5.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6.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7.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二、技能目标:1、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2、记录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能根据现象的不同进行分类。3、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三、情感目标:1、学会合作与交流,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2、体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的运用。[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难点: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分组:金属片、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碳棒)、食盐水、粉笔、硬币、两节干电池、小灯泡、电流表、带夹的导线、开关[教学过程]展示实物,问:1、为什么我们一般都用金属铜或铝做导线,而用橡胶或塑料做金属导线的外套呢?两种材料能不能换一下?答:防止导电而使人触电,不能。评价:我们同学的知识面太丰富了,那么,同学们能对桌子上放着的这些物体,依据它们是否能够导电快速进行分类吗?分一分: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板演分类结果一、物质的导电能力问:这是我们由生活常识得到的结论,正确与否我们得用事实来说话,用什么方法可以现场辨别呢?(若学生思维困难,采用分层提问:)问题:1)所谓导电能力就是要检测某种物质能否通过电流,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检测法,电流表检测法2)什么情况下电路中会产生电流?通路、电源3)根据以上设想能否画出一个检测电路图学生设计电路图,展示成果。(可能的情况:电路中只接电流表而不连接小灯泡是否可以?)提示:认真倾听其他小组实验设计的优点和不足的之处,谈谈你对其他组实验设计的想法。(归纳最佳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实验:按照实验方案及电路图进行实验检测,对各种物品测试后分成两类:容易导电:金属片、铅笔芯(碳棒)、食盐水、硬币、不容易导电:塑料直尺、玻璃棒、粉笔、学生发言,展示实验结果。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二、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的关系疑问:导体和绝缘体是否是绝对的?答: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导体与绝缘体会相互转化提出问题: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相互转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建立猜想与假设:⑴可能与物质的干湿度有关。⑵可能与外界温度有关。⑶可能与物质的成分有关。实验探究:利用已经设计方案验证。结论:导体与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以阅读的方式进行问题:物体除了导体和绝缘体外还有没有其它分类?答: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和锗)电子产品基地——硅谷(介绍世界硅谷分布地图片)四、金属导电导电的微观解释展示自我:那位同学可以自己描述?五、电阻问题:如何比较物质导电能力的强弱呢?生:电阻。1、电阻是指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简称什么,符号是什么?2、电阻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__,导电能力越__。3、从电阻角度分析:导体的电阻和绝缘体的电阻大小关系如何?导电能力呢?4、完成下列换算。5兆欧(MΩ)=___千欧(KΩ)0.5千欧(KΩ)=__欧(Ω)30欧(Ω)=____兆欧(MΩ)知识拓展应用:如果你是一位电工,在工作中采取哪些措施,确保生命安全?[课堂小结]通过今天对物质的导电性的学习,你觉得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什么帮助?[板书设计]§4---3物质的导电性1、检验物质的导电能力2、微观解释①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例:金属片、铅笔芯(碳棒)、食盐水、硬币、人体、大地、普通的水、潮湿的空气、烧红的玻璃半导体:如:硅和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