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1/6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正确;ABC比较片面,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普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2.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象()A.加剧了土地兼并B.增加了赋税收入C.减轻了百姓负担D.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合题意。故A正确。随着官田的增加,依据材料“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可知B说法错误。土地兼并的加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故排除CD。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3.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可知,“它”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而是服务于皇室和官府,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不投放市场,故B项正确。A项的产品主要是供民间消费,要投放市场,不符合题意。CD项的产品是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的才投放市场,不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结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官营手工业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e,疏通)”。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目的是为提高商人地位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晁错贵粟的观点,即重视粮食的观点,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商人社会地位低下,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故B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化,而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土地兼并,应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需要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进行分析即可。本题考查对重农抑商政策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5.下列几种经济成分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外资经济②官僚资本③洋务经济④民族资本。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答案】C【解析】①最早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②在20世纪20年代末产生③是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④是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故选:C。解答的关键是从“几种经济成分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切入,结合近代中国的经济形态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