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课件【三篇】【篇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课件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品味美的语言,领略美的景色,体会美的情感;学会欣赏美,制造美.2、引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教学重点1、变换人称的写法2、拟人、比方之美3、丰富、新奇的`想像教法学法1、朗读2、评议3、练习教学程序一、猜读激趣《山中访友》访什么样的朋友?为何访友?二、整体感知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踏着幽径,进入山中依次访问了哪些朋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怎么称呼这些朋友?三、寻幽探微(着重探讨3-5节)1.朗读训练1)示范朗读,抛砖引玉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情。2)练习朗读,体会琢磨把握内容,读出感情。3)表演朗读,评议欣赏。2.领略人称变换之美对比阅读,思考:用第二人称写有什么好处?3.领略拟人比方之美1)自由朗读第5节,说说你最喜爱哪句,并谈谈理由。2)角色朗读,读出情感,读出个性。4.仿写句子仿照本节的写法,(调动想像和联想,运用第二人称)再写一位山中朋友。5.关于题将题目改为“山中观景”行吗?为什么?课后作业一课三练1、欢乐晋阶:6、9、102、生活拓展:春草散章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篇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课件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悟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育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以推敲的诗坛佳话而为人们熟悉有谁能够背出他的《寻隐者不遇》?(学生背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作诗人去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名士,而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也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浪漫的想象美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别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沟通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2)全班沟通: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3)这些朋友我们平常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仔细思考。(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假如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