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与贫血田凡清杨杨贫血是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不管是血液系统或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发生轻重不一的贫血,据统计有10%~加%的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贫血.50%一60%的淋巴瘤、胃癌、肺癌、结肠癌和卵巢癌患者合并贫血。恶性肿瘤一旦发生贫血既可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出现呼吸窘迫和心功能不全等症状,还可以导致放化疗敏感性降低、用药剂量减少,甚至放化疗延迟或中断,我们就恶性肿瘤合并贫血的发病机制、分级与诊断、对放化疗的影响和治疗进行讨论。一、发病机制1.慢性病贫血:慢性病贫血是恶性肿瘤所致贫血发病原因之一,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患者均可造成慢性病贫血,其主要的机制分为如下三个方面㈣:(1)肿瘤发生时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1.NF).d、白细胞介素(IL)一1等因子不仅抑制了促红细胞生成素(EP0)的产生,而且还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对EP0的反应性减弱或代偿不足,有研究报道,肿瘤合并贫血患者EPO水平高于肿瘤非贫血患者,但低于相当Hb水平的缺铁性贫血患者,由此说明恶性肿瘤合并贫血患者血清EP0水平是增加的,但低于缺铁性贫血患者。EP0反应迟钝或代偿不足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TNF-d、ILl、Ⅱ,6和其他造血负调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既可以抑制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也可以钝化血清EPO对Hb下降的正常反应,导致EP0分泌相对不足。(2)铁代谢障碍:在肿瘤发生时机体内产生急性免疫反应,即宿主防御反应,其内容之一就是减少肠道铁的吸收,因为在肿瘤发生时,肿瘤细胞生长需要铁,机体通过对铁吸收减少,使肿瘤细胞含铁酶的活性降低,减轻恶性肿瘤对机体的损害,从而发挥免疫反应。国内一组70例恶性肿瘤合并贫血的研究结果表明,发生贫血时骨髓铁染色显示红细胞内铁减少,外铁增加以及转铁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这说明恶性肿瘤合并贫血患者存在铁利用障碍,除上述急性免疫反应外,还存在有巨噬细胞过度摄取铁,造成血清铁降低,贮存铁增加,以及肿瘤发生时DOI:lO.37倒cm叫.i鲢n.1673.4904.2009.09.034作者单位:430053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血液科(田凡清);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分泌科(杨杨)通信作者:田凡清.Emn:tiaIl矗mqing@yahm咖.cIl·7l··综述与讲座·II广1分泌升高,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乳铁蛋白,并与转铁蛋白竞争性地与铁结合,造成转铁蛋白浓度降低。(3)保护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肿瘤发生时T3向T4转化率降低,组织耗氧降低,也进一步加重了EP0产生减少。2.溶血性贫血:肿瘤广泛转移时,在微血管中可形成微血栓和(或)瘤细胞栓,红细胞通过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破碎发生微血管病溶血。其主要发病机制:(1)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促血小板聚集物质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2)瘤细胞相关抗原的免疫复合物还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生成减少。(3)转移的癌细胞可直接黏附于血管内膜损伤部位,形成瘤细胞栓。3.慢性失血: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贫血的又一重要原因是慢性失血,最常见于胃肠道和妇科肿瘤。胃肠道和妇科肿瘤的肿瘤细胞坏死或瘤病变累及管腔或邻近血管,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出血,如呕血、便血或阴道出血等。4.营养性贫血: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本身或治疗的影响,常有食欲不振、厌食,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患者多常有进食困难和吸收功能障碍,较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和叶酸、维生素B。:缺乏造成的大细胞性贫血,肿瘤化疗时使用的阿糖胞苷及其衍生物所致的核酸合成障碍,叶酸拮抗剂如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致核酸和叶酸代谢障碍均可引起大细胞性贫血。5.骨髓浸润:肿瘤细胞广泛骨髓内转移或各种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腔内大量增殖抑制了骨髓红细胞的正常增殖与分化。6.治疗相关性贫血:肿瘤患者在手术、放化疗、生物等治疗中均可导致贫血,尤其是放化疗所致贫血更为多见,放疗所致贫血与放疗部位、照射范围、剂量和疗程等有很大关系,此外接受骨髓放疗后在进行化疗时,后者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抑制将更加严重。有学者报道各种肿瘤在放疗后贫血的发生率分别是乳腺癌45%、结肠癌63%、肺癌77%、前列腺癌76%、头颈部癌32%∞。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