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实践启示\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摘要:文章在总结中国农村工业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农村工业化的实践模式、重要作用与现实矛盾;对农村工业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和预测;为解决农村工业化的现实矛盾,提出了发展与改革统筹实施的策略与建议。关键词: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启示;趋势;建议农村工业的实践模式具有多样性农村工业化内涵十分丰富,其实践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由于我国三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农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农民素质、村级财力、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便于使研究具有针对性,本文将我国农村经济大体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工业主产区的农村经济。这里(例如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以及大中城市的城郊结合部)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兼顾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二类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村经济。这里(例如安徽、江西、山东、甘肃等地)以农业为主导,兼顾乡镇工业发展。第三类是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这里既无工业基础、也缺农业资源的偏远农村,例如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山区和荒山丘陵地带。第四类是以商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中村”经济。此类村庄已经完善丧失耕地资源,有的具有一定的工业产业基础,有的没有工业企业。这类村庄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周边的各种城市资源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上述各类农村发展经济的基本动力。虽然工业化发展对于各地农村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但是各地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主导产业、实践模式、经济运行机制不可能全部一致,一定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工业化实践模式必然多样化。(二)农村工业化对农村现代化起到了带动和支撑作用农村工业化是改革期间推动国民经济和工业化的主要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工业的增长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不足20%。然而经过80年代中期以来的快速发展,到1992年,农村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上升到71.15%,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多年平均高41.16%。1997年乡镇工业完成增加值125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50%,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形成与国家工业化并驾齐驱的新格局。1994年,山东省的农村工业增加值就已占到本省工业增加值的67%。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的苏、锡、常地区的乡村工业产值已超过苏、锡、常三市的市区工业产值。农村工业化是改革期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非农乡镇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由1978年的4%迅速上升到1998年的27%左右,同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到了GDP增长率的36%。同时,农村工业与区域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的密切程度也越来越强,农村工业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由1988年的0.16656上升到1994年的0.17685。表明农村工业化越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农村工业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做出了巨大贡献。1986年,乡镇企业外贸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91.19%,到1997年,乡镇企业完成出口额7000多亿元,占全国出口交货总额的40%以上。“八五”期间,全国出口商品交货额净增量的45%来自乡镇企业。1992年,生产出口产品的乡镇企业已达10475家,生产涉及国民经济40个行业近千种产品,其中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较大比重有:服装占89.17%,工艺品65.14%,轻工产品也达53.19%。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必然导致城市化,这是各个工业发达国家的共同规律。因为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而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也只有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中国解放以后50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工业高速增长的年份,也必然是新城市不断建立、老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年份,如1953年到1960年,1984年至今等。其间也有过两次逆向流动,一次是1961年的城市职工下放和1968年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这两次都导致了工业发展速度的停顿甚至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其特点是乡镇工业高速增长,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比大幅度提高,但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相对较慢。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的GDP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