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儿童抽动障碍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欧萍欧萍儿童抽动障碍主要包括儿童抽动障碍主要包括•一过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性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TS)儿童抽动障碍流行病学儿童抽动障碍流行病学•患病率0.05%-3%,但近年本病有增加趋势•男女比例约为6-4:1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一)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35%的TS患者的一级亲属有抽动;•发病一致率单卵双生子达100%,而双卵双生子则为8%。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神经递质•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其它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内啡肽及r—氨基丁酸等的失调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三)免疫功能紊乱TS的发生与免疫功能紊乱也有一定关系。•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CD4+细胞百分率下降,CD8+细胞百分率上升,结果导致CD4+/CD8+比例明显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也明显下降,揭示存在着较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病毒感染是造成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继发于链球菌感染的自身免疫过程亦被认为是导致TS的潜在因素。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四)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母孕期和出生时不利因素、社会心理应激与TS发病呈正相关。•诱发抽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1)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机或迷恋于电脑中的游戏软件;(2)家庭不和睦,特别是父母吵架以及打麻将牌等赌博不顺时向患儿谩骂发泄;(3)最突出的则是学习压力和各种心理压力。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总之遗传、生化、免疫、感染、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是哪一因素又都不能完全解释疾病的特殊表现和严重程度。可能是遗传与环境或非遗传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所致。基因的分离和最后成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表现表现•(一)特点:不自主抽动,最常见的是突然、快速、无目的、重复的运动性抽动•眨眼、清嗓,皱眉、擤鼻、吸吮般轻声、做鬼脸、摇头、歪脖、缩颈、耸肩、侧视,胸腹背躯干部或腰腿等处某块肌肉骤然抽动;有时膈肌抽动,剑突下肌肉内缩,并闻其声。表现表现•少数2-3岁幼儿甚至更小婴儿可表现为单一的摇头、点头、歪头、眨眼、清嗓等运动性抽动,也常呈丛集性发作,入睡即消失,常持续多天后自行缓解,不久又出现,易被误诊为癫痫等疾病,尤其在脑电图有某些异常时。表现表现•(二)发声抽动一般出现较晚,表现为无意义的出声或吼叫,甚至在上课时大叫一声,•也可表现为口吃,喃喃自语,甚至动辄叫骂某一固定脏话。诊断诊断•(一)起病于18岁以前;•(二)有反复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抽动,影响多组肌肉,或有多种发声抽动同时出现(不一定必须同时存在),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1小时或更久些;诊断诊断•(三)抽动1日发作多次,几乎日日如此,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四)睡眠后症状多消失;•(五)头颅CT或MRI多无异常发现,脑电图亦为非特异性脑电图异常;鉴别诊断鉴别诊断•肌阵挛性癫痫•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Wilsondisease)等。DSM-IVDSM-IV抽动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抽动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一)—过性抽动障碍诊断指标(diagnosticstandardoftransientticdisorder)•1、一种或多种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性的、非节律性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2、每天发作多次,持续至少4周,但不超过12个月。•3、上述症状引起明显不安,影响社交、就业等领域的活动。DSM-IVDSM-IV抽动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抽动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4、发病于18岁前。•5、上述症状不是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6、不符合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障碍或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指标。DSM-IVDSM-IV抽动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抽动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二)慢性运动性抽动障碍(chronicmotorialticdisorder)或慢性发声性抽动障碍(chronicphonatedticdisorder)•1、一种或多种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