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10级建筑学3班程轶学号100202031118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年)1905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的商埠,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2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3.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年~1978年)1937年~1949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年~1990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5.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年至今)1990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3了近8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45二:城市空间形态的症结2.1昆明城市空间“单中心同心圆”的拓展模式使多种功能混合在一起,随着各功能的强化,不同功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至城市的复合职能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与中心区过度密集相伴的是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绿化用地的蚕食及交通负担的加重造成的社会成本增大,长此以往必然降低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2.2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脱节昆明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和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发展脱节。城市产业与城镇发展未形成互动态势,郊区工业化、居住化先于城镇化,郊区发展不平衡,土地利用效益低、布局分散,城镇化滞后于产业化的发展。2.3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昆明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和结构性失衡日趋突出,成为制约昆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形条件所限,滇池北岸的发展空间已经所剩无几。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快速扩张与环境压力加大等,已成为昆明要解决的突出矛盾,从大区域范围考虑城市的发展空间显得日趋重要。6三: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3.1区域层面——轴向延伸:跳出昆明市域的界限,着眼于省域城镇及“滇中城镇群”的共同发展,形成未来空间发展的基本构架省域层面。“轴向延伸”表明昆明与区域的产业和空间的拓展方式是以昆明为中心,沿三条重要交通轴线向外部延伸。从省域的角度看,重要交通轴的沿线成为相关城市与昆明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地带,这些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