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下文做铺垫。议论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人物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比喻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诉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诉的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拟人作用:使物人格化,具体化,赋予人的思想,行为。语言更为生动形象。夸张作用:强调或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从表达某种强调的思想感情,引起联想效果。对偶作用:顺口。排比作用:给人一种一气呵成质感,节奏感强,增强气势,加强表达效果。能把观点阐诉的更严密,更透彻。抒情效果: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叙事性文学作品经常要借助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和深化主题,一般说来,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六种作用。一、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鲁迅在《药》中描写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段文字的主要作用就是渲染一种凄凉、死寂的氛围,以此来烘托夏四奶奶悲伤麻木的心情,同时也影射和批判了当时社会民众的愚昧和麻木。再以曹禺《雷雨》第二幕开始时的一段舞台说明为例: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寥寥几句话,渲染了一种压抑、浮躁、郁闷的气氛,营造了一种“风雨欲来”之势,为后文“雷雨”的到来做好了铺垫。二、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这里以鲁迅的《祝福》为例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里并没有对“四叔”这个人物作直接交代,但通过他书房里的相关描写,我们便恍然看到了一个信奉朱子理学,虚伪而又守旧的老派学究的形象。再看《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住处的一段描写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读罢这段有关女主人卧室描写的文字,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少妇秦可卿的形象便跃然读者脑际:反对封建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爱美却又有些风流不羁。三、衬托托人物心理2004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第五题《雁阵》中有这样一段“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从侧面刻画了狗娃面对“仇人”急于报复的心理,同时也渲染了当时恐怖的氛围。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的环境描写在这一方面就更为突出。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这里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卢进勇因受伤而掉队后迷茫、无助、苦恼、着急、盼火的心理,当然也为后边火柴的出现作好了铺垫。四、象征和暗示这种表现手法可能在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