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阶段学习冯老医案之四:胃脘痛案(4月13日讲课内容)金某,女32岁,2011.12.20初诊四诊资料:胃疼3-4年,饿时出现,食粥类可缓解,食凉则作,易疲劳,口中和,易腹泄1-3行,偶嗳气,苔白脉细。方剂:茯苓饮加半夏处方:清半夏15g党参10g陈皮30枳实10g茯苓12g苍术10g生姜15g七剂胃脘痛方证:小建中汤方证、大建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方证、泻心汤方证、三黄泻心汤方证、代赭石汤方证、茯苓饮方证等。“饿时痛”——虚证;怕凉——寒证;口中和——无热;易腹泻——里虚寒;嗳气——胃气上逆,为虚:属太阴可能性大。辨证为太阴病,茯苓饮证(嗳气,饿时疼痛)。茯苓饮加半夏为胡老经验。陈皮量大,为胡老经验(茯苓饮由橘枳姜汤合理中汤变化而来,故量大),属太阴。茯苓饮并无条文,来自《外台秘要》。茯苓饮方证:“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临床治疗胀满、打嗝明显,经常用于胀满不能食,嗳气之症。理中汤理气药少,胀满不明显。疑问:1.此诊学生根据六经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辨为太阴,对。太阴所涉及的方证有:建中汤类、理中汤类、茯苓饮、泽泻汤、苓桂剂等。此诊患者无合病太阳病(没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建中类,建中类可以排除;水饮不是很明显,也无上冲情况,排除泽泻汤、苓桂剂之类;虽然患者里虚寒明显,但是偶嗳气,是否用四逆(汤)类不能完全与方证对应;是的。四逆汤温中的,里虚寒重,救逆之用。无理气药、治疗胃虚之药。学生想到茯苓饮与旋复代赭汤,这两个方剂虽然都有嗳气,但茯苓饮嗳气为快、大便稀溏,相反旋复代赭汤噫气难除、大便虚秘,对。通过这点学生认为处与茯苓饮较妥。不知这样认识、排除方证对否?对。请老师点评。至于为什么加半夏,在94版经方传2真中已经有所论及,不管患者吐水与否,若有心胸满不能食皆可加入半夏。对。加半夏消痰水。(群讨论---吴上新、卫治、米传峰、谭湘伟、彭鸿杨)2.“胃疼3-4年,饿时出现,食粥类可缓解”,我平时会考虑胃酸多,一般用左金丸加乌贼骨、瓦楞子、白芨,食凉则作,则把左金丸改为吴茱萸量大点,黄连量小点再合良附丸,再如果效果不好的话,我会在复诊时加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久病入络)请老师指点能这样用方吗?(陈建荣)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这与时方派不同。左金丸寒热错杂,单纯太阴病用黄连不符。二诊,2011.12.31四诊资料:胃疼未作,口中和,经行,大便溏日二行,苔薄白,脉细。方剂:茯苓饮加清半夏加当归处方:清半夏15g党参10g陈皮30枳实10g茯苓12g苍术10g当归10g生姜15g七剂加当归:一为经行血虚,二为病久血虚,故加温中活血药。疑问学生根据二诊所描述症状仍考虑病在太阴,欲与茯苓饮重用苍术,可否?可以,但临床经验看,一般苍术、白术量大具有通便作用,故腹泻一般10g左右即可。如有关节疼痛、小便不利有时可加量。此诊患者月经至,未曾描写月经量、色、质,如何判断为血虚,而加用当归呢?是否脉细应考虑血虚?(群讨论-贾文学、吴上新、彭鸿杨)综合考虑,经行伤血,有点偏重血虚,久病也会血虚,脉细说明为虚证。当归温中活血补血。在使用当归时,有腹泻的会加重(有使用的依据),有腹泻但是又必须使用能用什么药代替,请老师讲解(赵璐)白术少量止泻,大量通便。当归温,虚寒的大便秘、稀均可;有双向作用。关键是要八纲对应。三诊,2012.01.07四诊资料:胃疼未作,大便日一行,晚上易醒,必食东西方舒,不然则疼,口中和,苔白脉细。方药:二诊方增茯苓为15g3还在太阴,原方。疑问1.此诊患者病仍在太阴,老师为什么不加强温中,而却重用茯苓?学生三思不得其解,烦请老师予以讲解。饥饿得食痛减,在这里又当何解?(群讨论--李霖、贾文学、米传峰)茯苓饮治心胸间虚,停痰停饮,主要病机为里虚寒,故加茯苓治饮。中医讲素饼等粮食均补,有温中健胃作用,饿得食则痛减为虚寒,化饮也可能减轻。凉不明显,食可减,不用加大温。患者易醒(此醒是因为胃中虚,空而醒的),且必食东西方可(更说明是胃中的事),故当以补虚为主啊,老师加茯苓只是安神不能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