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9卷第16期20201916Industrial&ScienceTribune青海省生态经济理论研究综述□曾晓红【内容摘要】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我国生态经济的思想产生远早于学科建设。青海省在2008年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并一直坚持贯彻实行,得到国家各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术界也从理论和方法上对青海省生态经济发展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理论;生态保护【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青海广播电视大学省级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点课题“基于祁连县的青海牧区生态经济发展路径个案研究”(编号:ddshjrwshk20170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曾晓红(1985.3~),女,湖北随州人,青海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远程教育、区域经济一、国内外生态经济学思潮的产生及发展(一)国外生态经济学思潮的产生及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进程。但是随之而来是世界范围内各种环境生态问题的凸显,对此,理论界围绕着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并各有著作问世。1972年,美国学者丹内尔·梅多斯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这一报告,并形成了以此为代表的环境悲观论学派,报告从人口、资金、能源、粮食等全球重要问题出发,经过分析研究,预测经济不可能无限增长,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达到或超出自然界的承载力,生态系统存在着崩溃的风险,并由此带来世界性灾难。故而控制人类活动是根本措施,主张实行经济零增长,提倡适度消费。为辩驳此观点,1981年朱利安·林肯·西蒙出版了《没有增长的极限》(又名《最后的资源》),以乐观的态度论述了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他认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不断的变革,也会不断地产生新的价值资源,形成连续的资源替代,所以生态环境恶化只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暂时现象,只要优先考虑发展经济,加大对环境的投资力度,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改善。不论是悲观论还是乐观论,随着时间流逝和社会进步,可以看出都存在片面性,悲观派忽视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过于局限于短期状况;乐观派只强调了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却忽视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运行规律。在对这两种观点思辨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三种观点,即生态经济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经济系统是包含在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限度取决于生态系统,这个限度是动态的,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变化。所以人类发展应该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保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系统探讨了全球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提出目前面临的各种危机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子孙后代将面临资源枯竭能源耗尽的局面。因此人类需要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报告一经发表,引起了全球关注,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支持,也是现在被广泛接受的主流观点。(二)我国生态经济学思潮的产生及发展。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生态经济学思想基础,例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的思想,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进行保护的思想等,均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古代先贤思考最多的一个哲学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天人合一关系”的论述。“天人合一”在不同古代思想家心里,有不同的理解,“天”可以表示“大自然”、“道理”,甚至指代“最高政治领袖”。“合一”道出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易传》中,有这样的论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1],充分说明了人在活动中要尊重自然规律,顺时而为的理念。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顺从动植物生长规律,形成了著名的“时禁”观念,比如不狩猎怀孕的动物,不滥杀生,不滥砍滥伐,认为“斩伐养长顺其时,则山林不童,百姓有余材”。“天人合一”强调要把天、地、人看做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的行为规范,主张人要在它们的统一协调中发展经济,在古时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