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判断题练习题及答案一、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元日》通过描述元旦的有关习俗,表现了节日期间热闹欢快的景象。(________)2.“牧童遥指杏花村”意思是说“牧童摇着手指看着有杏花的村子”。(________)3.“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________)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思念在山东省的兄弟。(________)5.“九月九日”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________)二、下列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1.《搭船的鸟》中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灵性,描绘了鸟与人在自然中和谐的画面。(________)2.“一本正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形容很规矩,很庄重。(________)3.“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句中的“并”字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________)4.《金色的草地》主要描写了“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种蒲公英。(________)三、是比喻句的画“√”,不是比喻句的画“×”。1.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____)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____)3.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____)4.桂林的山真险哪,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____)四、判断下列句子,对的打“√”错的打“×”。1.“唧哩哩、哗啦啦、顶呱呱”都是表示声音的词。(_________)2.我们唱着新学的歌曲,走在弯曲的小路上。句中两个“曲”读音完全一2/6样。(_________)3.“缓慢”的反义词是“快速”。(_________)4.“追”这个字的第四笔是“横”。(_________)5.这里太干燥了,我需要找一处湿润的地方扎营。(_________)五、再读课文,作判断。1.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_______)2.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_______)3.有一只灰雀飞到了别的地方,列宁很着急。后来它自己又飞回来了,列宁才放心。(_______)4.列宁非常喜欢三只灰雀,小男孩不喜欢灰雀。(_______)5.有一只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了,后来他又给放了回来。(_______)六、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1.《秋天的雨》全文以秋雨为线索,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色彩缤纷、喜乐丰收、动物可爱的秋天图。(________)2.《掌声》一课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_______)3.《灰雀》一课中,列宁没有找到灰雀是因为灰雀被冻死了。(________)4.《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作者通过写“窗外十分安静”来体现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________)七、下面句子中,是比喻句的用对号表示,不是的用错号表示。1.太阳像个火球,跳出了海面。(_____)2.此刻,我似乎看到了无边的大海和涌起的浪花。(_____)3.小明想像他姐姐一样,当个医生。(_____)4.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_____)八、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61.“带刺的朋友”指的是小刺猬。(__________)2.《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介绍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__________)3.鸟最快活的时刻,就是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不容易被猎人打中。(__________)4.《采莲曲》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昌龄。(__________)九、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群儿戏于庭”的“于”和“她生于2009年”的“于”的意思相同,都是“在”的意思。(__________)2.“光持石击瓮破之”中的“破”的意思为击碎。(__________)3.“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句话表现了英子快乐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4.购物时,可将“速冻馒头、汤圆、速冻馄饨”分为一类。(__________)5.从《灰雀》一文中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那三只灰雀。(__________)十、判断下面各题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把水喝干”“干净”“干活”中三个“干”的读音不一样。(______)2.“家家乞巧望秋月”中的“望”指盼望。(______)3.“有钱人花点钱就过去了。”和“奶奶带着一副老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