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光现象第二章光现象教学预案内容光现象教材分析(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章对光的规律性知识,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这些探究活动是根据实验、演示实验或者小实验演化而来,老师们都熟悉。探究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先不给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活动获得结论。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处理好实验的关键问题,自主地得出主要结论。探究性学习跟知识性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章安排的探究活动,具有知识浅、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中生。探究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二)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主动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吻合,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会学习打基础。学生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获得的事实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的关系。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的说法,教材中不强调。这样虽不很严密,但不会在学生认识实际问题时产生障碍。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重点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的结论。至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听懂就可以了,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三)强调实验的作用初中物理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一如既往,本章仍然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直接获得生动的实验事实,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技术相结合,用于引导掘进的方向;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剖析神话故事;光传递的信息,可以发现宇宙之大;平面镜成像在视力检查上的应用,光的能量方面的应用──太阳灶,以及海市蜃楼、热谱图、驻钞机;等等,都充满了魅力和活力。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身边具有活力的新鲜事例于教学之中。物理学习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的重要途径。本章的一些栏目中的内容是需要教学处理的。学生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要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学生在多种学习活动中成长。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学,对于物理学习的方法很不适应。通过对学习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重要的任务。这些习惯应包括:亲自动手、亲身经历的习惯;独立思考、不盲从的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构筑思路、不断探究的习惯;与人交流、取长补短的合作习惯。培植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把学习、研究当作像自己呼吸那样的需要、自然;培植学生具有不怕困难,从实践中找方法,更不怕失败,坚信成功的气质;培植学生严谨的精神。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重难点重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难点:探究各规律的过程及光知识的构建。课时安排7课时教学实施建议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必须的。因此,建议实施新课程教材的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教师必须身临其境,身先士卒。教师应对新的教学形式了解多一些,把握多一些,驾驭好一些。例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骨干学生,有时亦可是一个落后的学生,目的是把握探究的方向。2.教师不是法官,也不是家长、阿姨,而是共同学习的可靠的战友。3.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不是教师说了算,决不能教师参与不足,而控制却严。4.切记需要是欲望与兴趣的源泉。所谓的需要,包括知识、技能、生活、维持生命、情感等等。需要不是强加的,或者是恩赐的。教学要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