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透镜》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新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透镜》之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有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一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并表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3)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三类成像情况;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胶片、放大镜、学生制作器材:模拟照相机,滴管、玻璃片或透明直尺(三角板)、盛水烧杯、试管、胶带、铁丝、卡纸、薄膜、凸透镜镜片。教学过程:活动引入:展示故事:《谁放的火?》既引入对上节知识的回顾又为新课打开思路。提出生活中有好多地方应用到了透镜。(进入学生活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应用到了透镜?)。板书:生活中的透镜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能调查学生的学情,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活动探索:活动一:放大镜成像探究情景引入:我的手指被课桌划了一下,感觉扎了一个刺,可眼有看不太清,怎么办?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要求:只观察总结放大情况。关键:用光屏能收到吗?(为下面的实像、虚像教学做准备。)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板书。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情景引入:放大镜能成放大的像,给同学们的这台仪器也能成放大的像。它的主要原件也是凸透镜。演示------放大作用学生观察:凸透镜位置(暂不接触螺纹透镜,但可观察),介绍其构造。演示方向变化------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上台:激发探索欲望。教师提醒:能否在光屏上得到像?再次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学生总结:能在光屏上呈倒立放大的像师生互动,板书。延伸知识:使学生对投影仪、幻灯机的原理的初步认识活动三:照相机成像探究情境引入: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那照相机能呈什么样的像呢?1、现场调查活动: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