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我们居住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设计实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的历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精神。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难点:如何证实地球是球体三、教学准备“外星人”的相关报道、太空中拍摄地球的照片、篮球、木板、铅笔四、教学过程讲述:广袤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老师认为地球是它们当中最美丽的星球。设问:同学们赞成老师的观点吗?(生:赞成)追问:为什么你认为地球是最美丽的星球呢?(生:因为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讨论:但在生活中,我们偶尔能听到有关“外星人”的报道。你知道哪些有关“外星人”的报道?(组织学生讨论)过渡:这些有关外星人的报道,最终都没有得到确定。看来,到目前为止,地球仍然是唯一的存在生命的星球。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颗美丽的星球——地球。出题:我们居住的地球讲述:先整体后局部,就先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地球的形状。过渡:其实在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研究地球的形状,并提出种种假说。阅读:课本的85页,第三段文字,谈谈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小结:(一)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提问:你认为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正确吗?追问:你认为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有何依据?预设:1)我们在地面上总是走不到边?(无法寻找到传说中的天涯海角)2)远去的帆船,船身总比桅杆先消失3)麦哲伦等的环球航行4)发生月食时,轮廓总是弧线形的5)太空中拍摄的照片——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提问: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吗?实验:课本第85-86页过渡:乘着太空船到太空中观察,对于此时的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不过观察太空中拍摄地球的照片是可能的。展示:太空中拍摄地球的照片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讲述:经过近代科学家们的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是6357千米。小结:(二)地球的形状思考:为什么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来看,地球是圆的呢?五、板书设计3.1我们居住的地球一、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1、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3、古代巴比伦人二、地球的形状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是6357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