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案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乒乓球、音叉、小鼓、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二、进行新课(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收集信息,分析材料:发声体现象声带: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音叉: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手感觉发麻、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桌面: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发声的桌面在振动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收集信息,分析材料:空气:听到闹铃声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无空气:听不到闹铃声。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问题: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