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教材和学情分析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刚学完这部分知识,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生还是掌握的比较好,学生只是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把握得不是太好。所以我预设:本章的复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对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进行重点强调,并教会学生判断物态变化的技巧。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2).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4).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5).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6).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7).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2.过程与方法:通过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水的沸腾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对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观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区别及联系。(2)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4.重.难点重点: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难点: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三、教学资源1.蜡烛火柴试管铁架台玻璃酒精灯烧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思路五、教学流程1.通过三幅水的三种状态的图片(冰山图、流水图、热气腾腾的咖啡图),引出物质存在的状态并由此引出物态变化。以问答的形式引出各种物质都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指出这三种状态可以发生变化,通过讨论得出物质状态要发生变化肯定是温度出现变化。2.通过3个演示实验得出三态变化关系图。(1)通过观察点燃的蜡烛得出(2)通过观察加热试管中的水,水沸腾后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板又变成小水滴下落得出:(3)通过观察对烧瓶中的碘粒加热看到紫色气体,等冷却后看到烧瓶壁变乌黑得出:(4)由上述情况得出物态变化关系图如下: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重温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及熔点等重点知识。这一环节,我设计通过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多媒体课件,通过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训练。4.展示沸腾实验的多媒体视频片段,同时演示用棉签蘸酒精观察蒸发现象,归纳总结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名称蒸发沸腾只在液面发生缓慢汽化现象;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区别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要从周围物体和自身内部吸热;具有制冷作用;只能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发生;必须不断从外界吸热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5.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教会学生如何物态变化。通过具体例子:说出下列实例中的物态变化:A.烧开水时冒“白气”B.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出现先湿后干的现象C.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D.夏天的早上草叶上的露太阳一出不见了E.夏天冰箱中取出的冰肉上的一层“白粉”过一会消失了注:指出要判断准确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准物质的初态和末态,根据物态变化关系图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6.课堂测练(1)温度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下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A.-4℃B.-6℃C.6℃D.16℃。(2)2008年4月,常德市出现了首例“手足口”病例之后,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学校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晚检,并报告检查情况,其中就用了到体温计。图甲是一支常见体温计的示意图,它的量程是℃,它的分度值为℃。由此可知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比实验用温度计更精确,但因液柱太细难以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构造,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a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方向观察(“A”、“B”或“C”),这是利用。(3)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