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3.说明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乐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声音传播的现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叉、橡皮筋、刻度尺、小鼓、小提琴(或吉他)、水槽、小石块、电铃、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组我们周围声音的视频或图片:古筝演奏、海浪声、鸟鸣声、切割金属的噪声等.思考: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发出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人耳的?欣赏,思考.新课教学一、声音的产生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生)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的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生)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生)操作并回答,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2)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生)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3)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生)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二、声音的传播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能依靠音乐的节奏,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学生思考.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学生思考.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